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张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张东汉依赖地方豪强建立,又因对外用兵精锐军队多在边疆,地方势力和由此而生的军阀就成为致命难题。

东汉的皇帝还频繁早逝,年轻的太后提拔娘家人。小皇帝长大后就靠身边的宦官夺权,由此有了外戚与宦官的拉锯式争斗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张

于是,公元190年腐朽的东汉政权瓦解,220年曹魏代汉,221年蜀汉称帝,229年东吴建国,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代。

三国归晋前,中原等地经历了近百年战乱,好在东汉晚期出现的青瓷主要在南方生产,赤壁和长江为中国陶瓷继续发展提供了安稳的时空。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4张天下大乱之时,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。浙江作为瓷器的发源地,成为了三国、两晋时期的瓷器中心。
目前明确纪年的早期瓷器,都产自三国时东吴地区。

三国青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5张此罐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吴墓出土,2013年列为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。

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,下半部为一完整青瓷罐,胎呈灰白色,通体施青釉,釉面不甚匀净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6张谷仓罐顶部堆塑5只相连的罐,大罐居中,一条老鼠正从罐口爬出。

4只小罐分列大罐四角,周围簇拥引颈觅食的雀鸟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7张五罐下有三层崇楼,楼两侧各立一亭阙,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,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。

周围塑贴人物和鹿、猪、龟、鱼等动物,其间还夹杂狗、鱼、龙等纹饰,另刻划"飞"、"鹿"、"句"、"五种"等字样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8张谷仓的肩部塑贴﹣龟驮碑,碑上刻"永安三年时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万岁未见英"24字。其中"洋"即"祥","意"即"亿","英"即"殃"。永安是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的年号,永安三年为公元260年。目前已知纪年最早的瓷器,是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三国吴赤乌十四年(公元251年)青釉虎子,比这件谷仓罐早9年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9张

谷仓罐是由东汉时期五连罐演变而来,是用来随葬的冥器,流行于三国和西晋时期的南方地区。

该谷仓罐以百鸟争食、欢庆丰收、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,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,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0张东汉后期后,浙江东北部的宁波、绍兴一带盛烧成熟青瓷,持续烧造到北宋中期才衰落,目前将北宋以前宁绍地区的青瓷窑称为越窑。

三国青釉戳印菱形网格纹四系卣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1张此卤系浙江越窑早期制品,灰白色胎,内外施青釉,釉层薄而匀净。器型圆唇,椭圆形口,直领稍内敛,窄平肩,椭圆腹,外撇圈足,底部上凹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2张肩部左右、前后对称置4个兽首系,并戳印联珠纹、菱形网格纹和锯齿纹,圈足外墙戳印菱形网格纹。

卤是古代酒器,此卤仿商周青铜提梁卤,形体端庄,纹饰精美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3张随着越窑青瓷更加成熟,釉色趋于稳定,胎壁和釉层薄厚均匀,因此在青瓷上出现了更复杂和精美的纹饰。三国至西晋时期,浙江越窑青瓷上流行联珠纹和菱形网格纹饰。

三国青釉戳印菱形网格纹双系罐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4张罐为灰白色胎,内外施青釉,釉色青中略泛黄。器型敛口、溜肩、鼓腹、外撇圈足,肩部两侧对称置双系。肩部和腹部戳印菱形网格纹和水波纹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5张

西晋建立在曹魏多年休养生息之上,又很快统一了全国,社会经济达到新的高度。石崇与王恺斗富,既揭示了西晋的腐化,也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富足。

青瓷得到更大发展,江苏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都相继设立瓷窑,烧造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6张谷仓罐是魏晋时期最具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明器,三国晚期起逐渐着重表现豪门贵族奢华的生活场面。谷仓罐上大多塑有建筑群的方盖,颈部和肩部的殿宇几乎连成一体,模仿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,还大量堆贴当时浙江一带流行奏乐杂耍俑。

西晋堆塑楼阁人物谷仓罐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7张谷仓罐通体施青釉,平底,由上部三层堆塑和下部鼓腹罐组成。

上部第一层装饰为双层楼阁和四方形楼台。第二层中心立一牌坊,周围塑贴一周雀鸟。第三层塑贴一周人物俑,或围坐交谈,或演奏乐器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8张罐口刻划一圈菱形纹,下方间隔塑贴陶俑,罐身中间有两条戳印圆点纹装饰带,装饰带中心均匀分布一周舞乐俑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19张

罐上人俑具有明显的西域胡人特征。

汉代西域胡人频繁入住东南沿海地区,胡人形象也出现在瓷器上,并随之开始了西域佛教文化对中国陶瓷的影响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0张

东晋后,随着大批中原士族迁入南方,中原墓葬礼仪取代了当地习俗,谷仓罐也就退出了历史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1张西晋时期的越窑产品上,开始用佛像作为装饰,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。西晋青釉戳印菱形网格纹塑贴佛像三兽足洗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2张洗内外施青色釉,釉面有侵蚀剥落现象。

器型平折沿、深弧腹、平底上凹,下承以3只兽足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3张洗外壁模印菱形网格纹,菱形网格纹上、下戳印圆圈纹。

菱形网格纹网纹上分布6尊模印塑贴佛像,头部带有背光,具有犍陀罗造像风格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4张西晋青釉塑贴佛像双系盘口壶。

壶为灰白色胎,胎质致密细腻。内、外施青黄色釉,外壁釉只施至至腹下部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5张此盘口壶属于西晋浙江越窑,盘口、短颈、丰肩、鼓腹,腹下渐收敛,平底上凹,壶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和塑贴佛像。

佛像对于魏晋时的中国人只是有吉祥意义的外来符号,因此广泛地装饰在日常用具上,谁也想不到佛教后来深刻地融入和影响了中国文化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6张汉晋时期青瓷熏炉大多造型简单,通常由刻有若干个出烟孔的圆形炉身和带托柱的承盘构成,有的造型模仿青铜博山炉。西晋青釉镂空带托三足熏炉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7张熏炉整体施青釉,釉面匀净,由焚香炉和三足承盘组成。焚香炉呈花蕾状,中空,束颈、溜肩、鼓腹,炉壁镂空三层花叶形出烟孔,炉身镂出一门,炉底承以3只兽蹄形足,与底下三足承盘连烧在一起。

承盘折沿,浅腹壁斜收,平底下承以3只兽蹄形足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8张

燃烧时,把香料放在炉内,点燃后清烟就会通过炉上的镂孔缕缕飘出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29张三国、西晋青瓷多采用模印、塑贴、镂孔等技法进行装饰,形成鲜明时代特点。西晋青釉镂空双系熏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0张熏的胎质较粗而坚致,釉色青黄。直口、溜肩、鼓腹,腹下渐收敛,平底微上凹。罐口两侧对称置双系,肩部至腹部有规律的镂空4层圆孔,每层圆孔之间均隔以数道弦纹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1张三国末年出现了瓷质鸡头壶,因壶肩部置鸡首而得名,流行于西晋至隋代,越窑、瓯窑等都有烧造。

西晋青釉双系盘口鸡首壶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2张西晋时期鸡首壶的特点是腹较扁、颈较短、鸡首无颈、鸡尾短小。

此壶外壁施青釉至腹下部,有泪痕状垂流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3张壶盘口,短颈,溜肩,鼓腹,腹下收敛,平底。

肩部一侧置鸡头,另一侧贴鸡尾,与鸡头鸡尾呈十字交叉的肩部另两侧对称置双系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4张

三国、西晋时期非常流行动物造型青瓷,虎、羊、熊、鸽、蛙、狮、鸡、兔、神兽等最为常见,以羊形器最具特色。

西晋青釉羊形烛台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5张西晋时期青瓷羊身体肥硕,此后羊的形象由胖大向瘦小发展。羊形烛台呈伏卧状,四足屈于腹下,昂首双目远望,双角后卷,颌下有须,头顶开一圆孔以供插烛。

通体施青釉,四腿弯膝着地处无釉,腹部两侧刻划羽翼,臀部贴附短尾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6张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似狮而带翼,代表驱走邪秽、被除不祥。西晋时期考古经常出土青釉辟邪,形象和纹饰大同小异。

西晋青釉辟邪形烛台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7张辟邪形烛台为灰白色胎,通体施青釉,底部无釉,背部置口微侈的圆形短插管。

造型似卧狮而带翼,昂首睁目,下颌贴饰蕉叶形胡须,龇牙咧嘴,两耳竖立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8张背部刻划细密的线条,四肢毛发用奔放的圆弧纹表现,腹部刻划双翼,尾部贴塑蕉叶形尾。

此烛台以雕塑、塑贴和刻划三者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装饰,堪称集实用、玩赏与一体的佳作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39张故宫还展出了一件难得的西晋越窑人骑辟邪形烛台,除故宫这件外,全国仅有2件考古出土的同类器。

西晋青釉戳印圆圈纹人骑辟邪形烛台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40张骑辟邪人头戴中空高帽,脸刻划络腮胡须,目视前方,骑于伏卧的狮形辟邪背上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41张

辟邪龇牙咧嘴、怒目圆睁。人、辟邪身上均戳印圆圈纹。

此烛台通体施青釉,造型新颖,人兽形象刻画生动,是西晋青瓷中较为少见的精品。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42张

西晋是中国朝代中难有的奢华腐化黑暗典型,终于在内部争斗和外敌入侵中灭亡了。

长江又一次发挥威力,保住了半壁衣冠,也让青瓷继续发展,并且在素颜之上绽出更多色彩。

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,第43张

若能将此花,

由我心传至君心,

谓之风姿花传。

关注我们

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,极致后台体验,无插件,集成会员系统
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» 故宫陶瓷馆三国、西晋陶瓷

0条评论

发表评论

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

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